总投资近3500亿元!587个项目达成合作
目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已基本建成,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相关监测规范性技术文件已出台,土壤环境监测网尚在建设过程中。
同一地区同一年相邻月份的气候、气象等客观因素虽然有变化,但也具有一定的相近性。三是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排名的位次变化情况。
建议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大气污染现状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二是大气环境质量环比改善的情况。如何使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合理,需要认真审视。一是大气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的情况。
本版今日特刊登相关来稿,以期引发思考。关于《大气质量排名如何完善》的讨论,社会各界对大气环境质量排名话题的热议持续升温。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
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2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1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
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
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
环境保护部2016年10月27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0月28日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
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三、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一)工作进展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
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
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
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
(二)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完成4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
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2016年启动2010-201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